五绝与七绝的区别不只是字数
绝句体裁主要有五言、七言两类,此外尚有四言、六言两类,但四言体在六朝以后,即无传人,六言体作者寥寥,存数极少。
五绝和七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两种绝句形式,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一致的,但二者又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别,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创作要求。
五绝起源于汉代,唐代达到高峰,常见于古体诗。七绝起源于六朝,唐代后成为近体诗的主流形式。
五绝(五言绝句)每句5个字,全篇共4句,每首约20字。
七绝(七言绝句)每句七个字,全篇共四句,每首约28字。
五绝短小精悍,意境深远,比较自然,常用简洁语言,描绘生动画面或表达深刻情感,适合表达细腻的情感和简洁的意境。七绝篇幅较长,华丽而复杂,表达丰富细腻,适合展现复杂情感和详细的场景。
五言句由三顿(即三音步)组成,七言句由四顿(四音步)组成。多顿,往往能多出一个句子成分,从而在句法构成方面,也就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可能性。因此,七绝较五绝容量的弹性度要大一些,能适应更广泛的题材内容。
五绝首句多不入韵,比如,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。七绝首句多入韵,比如,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”。
五绝与七绝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精炼的两种体裁,在创作规律与审美追求上,既同源又异趣。
在格律范式方面的差异
五绝正格(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例)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(韵)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(韵)
比如,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
七绝正格(以平起首句入韵为例)
平平仄仄仄平平(韵),仄仄平平仄仄平(韵)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(韵)
代表作有王昌龄《出塞》: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
在章法结构特征方面的区别
五绝创作要诀:一是时空压缩。需在20字内构建完整时空场域,比如,柳宗元《江雪》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,以宏观视角切入。
二是意象并置。善用蒙太奇手法,比如,杜甫《八阵图》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”,形成历史与地理的意象碰撞。
三是留白艺术。结句常作开放式收束,比如,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留下想象空间。
七绝创作范式:一是叙事铺陈。可容纳简单情节推进,比如,张继《枫桥夜泊》按“月落-乌啼-霜天-渔火-钟声”时序展开。
二是虚实相生。前二句实写后二句虚化,比如,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由实入虚。
三是转折艺术。第三句常用“却、但、不”等转折词,比如,王昌龄《闺怨》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”。
在审美维度对比方面的不同
五绝追求“空潭泻春”之境:一是语言密度。单字信息量需达30%,比如,李白《独坐敬亭山》“相看两不厌”,5字蕴含物我交融。
二是声韵效果。仄声字占比常达45%,形成峭拔之气,比如,孟浩然《春晓》,押仄声韵“十七筱”。
三是哲学深度。往往渗透禅理,比如,王维《鹿柴》“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”暗含色空观。
七绝讲究“流风回雪”之致:一是节奏把控。平仄交替频率较五绝降低15%,比如,杜牧《泊秦淮》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体现婉转韵律。
二是色彩运用。可铺陈两到三种色调,比如,杜甫《绝句》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形成色彩交响。
三是情感张力。常通过时空跳跃制造冲突,比如,陈陶《陇西行》“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”。
在创作进阶路径方面的要求不同
句法训练:五绝宜多练紧缩句(比如王维“空山不见人”);七绝善用延展句(比如李白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)。
诗眼锤炼:五绝的诗眼常在第3字(比如“润物细无声”);七绝在第5字(比如杜甫“织女机丝虚夜月,石惊鳞甲动秋风”)。
章法实验:五绝可尝试双镜头结构(前两句景+后两句情);七绝宜探索起承转合的四种变体(顺承式、倒装式、问答式、对比式)。
当代创作建议:在严守格律的基础上,可融入现代意象(比如,高铁、网络),但需注意传统审美范式的转化。比如,五绝写都市,“霓虹吞月影,按键碎星河”;七绝咏时事,“屏中消息乱纷纭,指上乾坤辨伪真。莫道键盘能定鼎,人间正气自长存。”
综上所述,五绝、七绝各有千秋,但七绝的发展后来居上。
来源:美文润疆微信公众号